12月3日早上10點50分,Ling準備踏進天母西路附近一棟建築物,
因為今天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國合會)技術合作處計畫經理李志仁先生預訂了一個小時的訪談行程。
在建築物外牆上,標示著駐守在內的各國大使館代表處名稱,除了國合會外,意外的我看到了甘比亞大使館的圖案。
心裡不禁想大喊:「朱拉瓦大使,您到底啥時有空可以見我們呀!」。
一個半小時左右的訪談內,李先生很詳細的為我解釋許多專有名詞,在我不甚清楚的地方也重複的解說著。因為技術團組織以及其在甘比亞的工作內容等資訊其實並非一個半小時的訪談可以窺其全貌,而且其中還牽渉到許多行政組織、農業、園藝等相關的資訊與專業術語。所以在這一篇訪談中,我以報告的型式呈現訪談內容並且希望相關資訊的輔助能讓您們也能和我一樣經由這一次的訪談而受益良多。
若有資訊錯誤的地方,Ling也希望您不吝賜教。
技術合作處計畫經理李志仁先生簡介
李志仁先生是園藝背景的,專長為作物栽培與農業推廣。畢業之後於85年投入到國合會的團隊受訓半年並於86年開始到技術團服務。
他在技術團服務的三年裡,在86年7月被外派到的第一個國家是東加王國 ( The Kingdom of Tonga ) ,
在87年10月31日台灣遭遇東加王國與台灣斷交,斷交當天李先生就和其它技術團成員一起撤離東加王國
並將所有提供當地的車輛、資產做安排與轉運到其它友團、技術團做應用。李先生後來轉到斐濟技術團服務,後於89年7月11日自駐斐濟技術團返台並於7月12日返國合會本部報到。他在當時的教育訓練處(之後改為 國際人力發展處 )服務,主要負責友邦來台參加我中小企業輔導經驗及農業技術提昇等研習班之業務。後於90年1月1日起改調至 技術合作處 負責我駐外技術團之計畫管理業務
圖片為李志仁先生
何謂專業研習班
專業研習班是台灣提供友邦或友好國家人士的一個訓練的名額。
邀請這些友邦或友好國家人士來台接受類似農業生產班、組織培養或是中小企業輔導的課程觀摩。
一般來說專業研習班課程,從他們啟程到台灣至訓練完畢回到當地國這樣一個行程約兩至三個禮拜。
當然台灣經濟發展與農業建設並非短短兩三個禮拜即可一窺全貌,但經由這樣類似可以彰顯台灣與
台灣經驗的工商農業發展觀摩研習班, 除了可以讓來台觀摩的人員實際了解台灣的一個農業政策與
台灣發展經驗發展歷程讓他們經過觀摩後有一個願景回到當地國,也可以讓他們回本地國後
跟一些沒有到台灣的同仁做分享,並作為當地國後續的發展的集思廣義參考方向。
同樣的,這些邦交國大使館或技術團有時也會推薦一些他們在當地有接觸的人或當地政府認為合適的人
給台灣駐外大使館到台灣來做進一步的了解與觀摩。 之後再把一些新的資訊與情況帶囘當地國。
曾經來台灣參加過觀摩的國家有例如索羅門、史瓦濟蘭…等國家都曾經參與我們技術團的活動、
接受我們技術團輔導與或有些曾是領台灣獎學金的留學生。
專業研習班的成立對台灣在外交上的幫助
這些來台參加專業研習班的人士再回到當地國後,他們未來有可能會成為國家重要官員或首長
例如政府官員、農業部長或是總統 ,就像台灣早期有許多學生到美國學習、讀博士班。
畢業後將所學與新資訊帶回台灣以致於台灣現在有許多法律行政上承襲了歐美。
而兩國之間也會因為台灣對當地國作了分享這樣的關係使得雙方在經驗或是觀念上的溝通能隨時保持聯繫並做一些交流。
這也是台灣跟當地國拉近關係的一種方法與鞏固邦交的手段。
進而可使來台灣觀摩的人對於台灣的文化及國家地位不至於有誤解並更能接受長久以來台灣與中共間的微妙關係。
專業研習班招收的成員以邦交國為主
來台觀摩的國家成員仍以邦交國為主,因為國家資源有限所以外交資源若分享當然以邦交國的優先,其次才是友好的國家。
友好國家意即沒有邦交但不排斥與我們建立任何關係的國家我們稱之為友好國家,像我們在南非沒有邦交但是有辦事處,我們也有派農技團在非友邦國家,
像巴林(中東國家)、南亞的巴紐、斐濟、印尼或之前的泰國、厄瓜多…等。這些都不是邦交國,但我們同樣有派農業技術團或是後續有行動醫療團(即非長駐的醫療團,
視友邦國需要而組成的一個臨時性但有幫助的醫療團到當地去做健康照護或一些重大疾病的馬上治療)。因為類似這樣的援助都需有大量資源的投入,
而台灣有20多個邦交國和許多額外的友好國家,因此在選擇資源援外時,本上我們是以邦交國為主。
國合會歷史沿革
早期國合會的前身是為「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於民國85年1月15日經頒總統令生效後,「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於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運作。
國合會是「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體制上屬於外交部,資源也是來自外交部)與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簡稱海合會屬於經濟部)合併而成。
在85年時國合會的運作體制與角色被定位為立法通過之援外專一專責機構,就是外交部提撥一些資金來設立一個財團法人對外操作一些援助與技術合作的計劃。
技術團演進:台灣農業援外的事務約達半世紀之久
在51、2年前, 台灣技術援外歷史是從有『越南農耕隊』派遣技術人員駐外協助開始。後來由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主導,對當時的非洲邦交國(退出聯合國之前)
像賴比瑞亞、達荷美做農耕隊的派遣團隊至非洲去。當時的農耕隊派遣人數最多達1、200人的規模。
* 我國自民國四十八年在越南首派農耕隊提供友好國家農業技術合作至今已約五十年;目前在非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亞太及亞西等地區廿八個國家派駐有卅三個技術團,
實派人員232人,協助合作國家發展農業、漁業、畜牧業、手工藝品製造、投資推廣、中小企業、產品出口、交通建設、工業及醫療衛生等,以促進駐在國經濟發展,
為友邦人民創造財富。
早期農耕隊時,台灣派遣駐外人員在當地國多為直接示範操作來協助教導當地國人民且多為一大批人馬進駐當地國。
包括台灣農技團自己的機具、鐵牛、耕耘機進駐當地國並親自示範操作給當地居民看。
由農耕隊變農技團約有20年左右的時間,改制成農技團意即需把自己的等級要拉高,因此農技團成員不再花太多時間親自操作,
他們在當地國培植技術人員並讓當地人可以自己操作並可自己獨立運作。因此我們支援人力就可以逐漸減少也減少資源上的負擔。
除了農技團,其實當時台灣對外還有漁技團、手工藝團(例如裁縫、水電、電焊電工技工)、竹工(當建材、編椅子等)、糖技團(因為斐濟當地有蔗糖產業,
所以我們派了一個糖業技術團輔導團),所以在87年農技團正式改名為技術團。因此一個國家內台灣可能派遣了很多種技術團,並指派一個團長來做統籌策劃團務工作,
團長的職務為以不影響團體現有團隊規模編制與不造成工作上衝擊的情況下對整團團務的統籌規劃,且需在配合當地國駐管的施政作為做配合發展與調整。
早期團員招募方式與學歷要求
早期「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招募成員時會有一個公告。在當時台灣是在美援的末期接近時代。當時因台幣對美金的匯兌不錯(1:14),
所以雖然較辛苦但願意駐外的人員薪資水平相對的比國內一些公司或公職人員的還要高大約5至6倍,
因此當初該委員會在招募農機或農技或畜牧駐外人員時會有一些高職或大學相關科系的人前來應徵,而且當時招募成員並不十分困難。
但隨著後來台灣經濟與各工商業的發展起飛,駐外人員與在國內工作的薪資水平慢慢拉近了到只差約3-4倍。
因為曾面臨早期駐農耕隊成員都己經退休或面臨退休而有了後繼無人的問題,學歷方面曾有一段時間要求學歷要碩士畢業。
因為當時委員會希望能招募新一批的成員是比較有新知識或想法的相關科系背景人才以抵消及彌補當初青黃不接的困境現象,
所以才會有一段時間成員的招募主要以博、碩士為主。
現階段團員招募方式與學歷要求
現在最低學歷要求會希望至少大學畢業,但仍是以工作經歷與個人工作經驗為主為最主要人才招募的訴求。所以若學歷在大學以下例如高職生、高中生,
可能因社會歷練不足而不予考慮。因為技術團成員到外國去教導當地國人民操作本身必須具備實務經驗,而且個人的能力、溝通技巧與實務經驗這些都是必須的,
如果不具備這些經驗與能力屆時可能會無法獨當一面。
外交替代役男
現在國合會在人員招募的方式上多了「外交替代役男」作為團員儲備的來源之一。現在的團員就有不到20%是從外交替代役男而來,
因為技術團員終會面臨退休的問題,屆時遞補這些員額勢必會是一項問題。今年(2009年11月)外派的役男是第九屆,
這些役男的專業領域背景有醫工、醫藥、資訊、農業畜牧、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等。
何謂ICT
ICT 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因為台灣本身是一個資訊大國,在代工生產各方面來講台灣是很有潛能的,相對一些友邦國來講的也是台灣的強項,
有些友邦國家來台時就會到例如竹科、資策會、內湖高科技產業做觀摩的相關行程,觀摩同時他們也會希望台灣能夠協助他們當地國做這一方面的發展而不僅僅只是農業。
因為農業援外策略畢竟已經運行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台灣也面臨到底要怎麼協助以及如何對當地國有更實質上的幫助,
不管是提高農產產量與品質或讓作物多樣化以及後端的行銷與加工處理,類似這樣的問題。而農業與其它工商業的發展來比是相對弱勢,
因為在產值或實際上當地國參與的那些人的收益方面,農業發展與作物收成所需的時間比較長,例如一期的稻作就要四個月,收穫完可能還不是馬上賣出去,但若是工商發展,
一個訓練出來的水電工、焊接工一旦找到工作每個月就有立即固定的收入,所以固然務農的人是自己當老闆,但卻是好幾月才有薪水。
因此國合會以長遠的眼光來看,現在協助當地國發展醫療、農業,而未來也許會有類似環保減碳(在田裡種行道樹、防風林)與資訊發展等的援外協助計畫。
上集屬於國合會大概工作內容介紹,
關於技術團在甘比亞的發展與詳細工作內容會在下一篇文章介紹(我會努力的!)。
Please be patient.
Ling
留言列表